- 陈晓英;宋奕夫;劳新力;李瑞花;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循环发电技术具有高参数下效率高、灵活性好等优点,有望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对S-CO_2循环发电技术的基本结构,包括绝热压缩、等压吸热、绝热膨胀和等压冷却4个热力学过程进行了介绍;根据热源条件的不同,重点对S-CO_2循环发电技术在化石能源领域、光热发电领域、核能发电领域、余热发电领域这4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1)在化石能源发电领域,国内外均陆续开展了S-CO_2循环发电技术的研究。国内西安热工研究院建成的5 MWe试验机组,累计运行1 000 h,连续运行最长约100 h,升负荷速率8.59%Pe/min,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2)在光热发电领域,国内外学者做了众多理论和实验研究,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正在建设的200 kW S-CO_2塔式光热实验样机,可克服传统熔盐储热技术中凝结、腐蚀、高温分解等风险,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3)在核能发电领域,S-CO_2循环系统是未来最具前景的动力循环系统。国内外正在开展S-CO_2动力转换系统的试验机测试,美国阿贡实验室提出的采用级联循环的超高温气冷堆S-CO_2循环发电系统,可将热效率提升至49.8%;(4)在余热发电领域,船舶动力余热利用是实现化石燃料高效利用和减少全船废气排放的重要途径,美国Echogen公司开发的船舶余热S-CO_2循环发电机组发电功率可达8 MW。同时,本文对近年来基于S-CO_2循环发电技术发展起来的两种CO_2储能技术(电热储能技术、压缩CO_2储能技术)进行了介绍,这两种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未来该技术具备实现百兆瓦级储能的潜力。总体来说,S-CO_2循环发电技术将是未来能源领域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分析可为S-CO_2循环发电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41;No.198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树国;安维峥;李鹏程;陈晓英;宋奕夫;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循环发电技术以CO_2为工质,与以水蒸气为工质的朗肯循环相比,其具有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设备和系统体积小等优点。本文首先从技术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国内外总体研究进展方面对SCO_2循环发电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分别围绕超临界CO_2循环发电技术工质特性、循环系统构建、关键设备3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重点介绍。(1)在工质特性研究领域,国内尚无通用或针对发电技术的专用CO_2纯物质物性数据库,需要突破国外同行的限制;(2)在闭式循环技术领域,中国已建成的5 MWe S-CO_2循环发电试验机组是目前国际上容量最大、参数最高的机组;在半闭式循环技术领域,美国已建成的25 MWe Allam循环试验机组是目前国际上容量最大的机组。(3)在S-CO_2循环关键设备方面,S-CO_2透平的气动设计难题、S-CO_2压缩机的近临界点准确设计难题、S-CO_2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高成本问题是需要重点攻克的方向。总体而言,中国已成为国际上S-CO_2循环发电技术研究领先的重要国家,但其商业化应用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2025年01期 v.41;No.198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洁;章鹏飞;
碳捕集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技术手段。固态材料吸附法具有CO_2吸附容量高、反应速率高、选择性良好等优点,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固体吸附方法的技术原理和研究现状,基于吸附反应器类型总结了不同碳捕集工艺路线的特点和中试试验进展,指出了固态吸附碳捕集技术的发展方向。(1)物理吸附剂已广泛应用于变压吸附和真空变压吸附工艺,分为活性炭基吸附剂、沸石基吸附剂以及金属有机框架吸附剂,根据反应温度、压力、浓度的不同,CO_2吸附量在20~1 500 mg/g;(2)化学吸附剂包括传统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和碱金属碳酸盐吸附剂,以及新兴的固态胺吸附剂,其中基于固废材料的固态胺吸附剂常压下CO_2吸附量在48.4~206.8 mg/g;(3)目前国内外基于固态吸附剂的碳捕集中试试验主要包括固定床、流化床和移动床等工艺,其中流化床工艺因为具有传热传质效率高、易于规模化放大等优点被大部分研究者采用;(4)固废基固态胺吸附材料具有耐高温、CO_2选择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未来固态碳捕集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且其对于高温燃煤烟气碳捕集更具应用潜力;(5)固态材料碳捕集的工业化应用的工艺研究方向有:低气固传质阻力、高效气固传热的反应器开发,吸附剂解吸再生能耗降低材料和工艺开发。
2025年01期 v.41;No.198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皓升;孔明;姚为方;钱靖;马大卫;周健;吕文君;苏阳;李鲲;
为对比在线监测法和排放因子法对燃煤电厂碳排放计算的异同,采用在线监测法对4组不同装机容量机组CO_2排放开展了时长1 a的监测,并与传统的排放因子法做了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容量、不同工况下机组碳排放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线监测法在低碳调度等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应用。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具有结果上的一致性,各机组相关系数均高于0.92,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在线监测法对燃煤机组碳排放的长期有效监测能力得到验证;不同装机容量机组的碳排放特征存在差异,大容量机组平均碳排放强度较低,1 000 MW和320 MW机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756、900 g(/kW·h);在深度调峰时大容量机组的效率会显著下降,相同负荷率下的碳排放强度甚至超过小容量机组;在保持发电总量稳定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机组间的低碳优化调度仿真分析,实现2台机组的碳排放量同步下降。碳排放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能够揭示电力需求变化对燃煤电厂的影响,满足碳排放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为制定科学的减排策略和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1期 v.41;No.198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霂晗;宋绍伟;
燃煤电厂为控制NO_x排放而普遍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每年产生大量的废脱硝催化剂,应优先选择再生。再生过程一般包括物理清灰、水清洗、化学清洗、活性补充和焙烧等工序,其中清洗去除毒性元素是最重要的环节。本文对比了溶液清洗法、热(还原)方法、微生物浸出等不同方法的毒性元素去除效果,得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提高毒性元素去除方法的针对性。(1)溶液清洗法是目前的主流工厂化再生方法,主要包括水洗、酸洗、碱洗3种,三者单独或者组合后可以实现碱(土)金属100%去除,但会引起催化剂V、W组分不同程度的流失。(2)盐溶液、表面活性剂、电泳等清洗方法是溶液清洗法的重要补充,主要用于催化剂特定重金属(Pb、Hg等)或者类金属(As)的清洗去除,可以实现毒性物质的高效去除,引起的V、W组分流失较少。(3)热再生方法可加热去除铵盐,热还原再生方法则可以去除催化剂表面与金属结合的硫酸盐,二者均可应用于燃煤电厂现场再生。(4)微生物再生环境友好,反应条件相对温和,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失活脱硝催化剂再生方法,但目前应用案例较少,需要突破规模化瓶颈。催化剂失活是复杂烟气成分和运行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再生方法应根据失活类型和失活程度进行优选或组合。
2025年01期 v.41;No.198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强;杨澄宇;宋建珂;吴若尘;胡黎明;陆诗建;黄志刚;
中国的可持续能源占比迅速攀升,但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依然是保障电力系统持续运转的“压舱石”,也是CO_2的主要排放源。火力发电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0%,是碳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因此CO_2捕集技术对于电力行业的净零排放目标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中国燃煤电厂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的CO_2捕集技术进展,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目前最成熟和可行的CO_2捕集技术,典型有机胺吸收剂包括一乙醇胺(monoethanolamine,MEA)、二乙醇胺(diethanolamine,DEA)、甲基二乙醇胺(methyldiethanolamine,MDEA)等,论述了各种有机胺化学吸收法的发展历程,并对比了常用有机胺的溶解度、反应热及优缺点。列举了国内典型的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项目,燃煤电厂应用CCUS数量不断增加,技术成本也在下降,但示范项目规模仍较小,为了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双控”的转变,必须充分发挥CCUS的作用,减少CO_2排放。虽然碳捕集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由于成本仍然高昂、规模小以及政策缺位,商业化应用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今后的发展可从降低成本(加强捕集技术研发、降低有机胺溶液再生温度)、扩大商业化应用规模(善CCUS产业链中CO_2产品利用)、制定相关政策等途径着手,制定为CCUS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1期 v.41;No.198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月;程强;罗自学;
为了解城市生活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主要元素的迁移分布规律,分析焚烧炉运行过程中出现结渣现象的原因,并考察掺烧污泥和造纸废渣可能对灰渣特性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对焚烧炉中底渣和沿烟气流程各处飞灰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以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挥发性元素Si、Al、Fe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底渣中,其含量分别为16.64%、4.26%、4.08%,沿烟气流向在飞灰中含量逐渐降低,布袋除尘器飞灰中其含量分别为1.15%、0.37%、0.31%;高挥发性元素Na、K、Cl在布袋除尘飞灰中的含量分别高出底渣5.53%、4.73%、23.74%,其主要以NaCl、KCl蒸汽的形式进入烟气中,并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冷凝到受热面和飞灰表面,沿着烟气流向,在飞灰中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分别从2.66 wt%升至8.19 wt%,1.77 wt%升至6.50 wt%,2.44 wt%升至26.18 wt%;底渣中NaAlSi_3O_8、KAlSi_3O_8、Ca_2Al_2SiO_7可能导致炉排发生结渣熔融现象,此外,二三烟道飞灰含有的CaSO_4、Ca_2Al_2SiO_7和水平烟道飞灰中的NaCl、KCl、CaSO_4容易导致受热面发生结渣现象;掺烧污泥和造纸废渣不会对底渣和飞灰的物相组成造成大的改变,但是高温过热器和反应塔飞灰NaCl、KCl、CaSO_4含量增加,可能加重烟道内结渣和腐蚀现象。
2025年01期 v.41;No.198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殷柳玲;曹希;卜昌盛;
富氧燃烧作为燃烧中CO_2捕集技术,因其技术经济性高、CO_2减排效果好而受到燃煤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O_2/CO_2气氛下,煤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是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概括了富氧燃烧技术下煤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NO_x、硫氧化物、烟尘、重金属Hg等)。在富氧条件下,煤粉的燃烧性能得到改善,表现为着火和燃尽温度的降低,与空气燃烧相比,煤的燃尽时间和点火延迟时间却明显延长,增加反应压力可以提高CO_2的平均生成速率和燃烧效率,同时降低燃烧损失,目前,研究范围已经从基础实验室研究扩展到了小规模试验、中等规模试验以及工业示范项目,实现了烟气中CO_2浓度高达82.7%的高效富集,充分展示了富氧燃烧技术在碳捕集与封存领域的巨大潜力;富氧燃烧技术在降低煤燃烧过程中NO_x排放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温度、氧气浓度、燃烧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综合调控,可以优化NO_x减排效果;控制硫氧化物排放的策略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包括燃烧过程、燃料特性、燃烧设备以及后续的烟气处理等方面;由于富氧燃烧条件下烟气成分的差异,煤灰的结渣特性要高于空气燃烧,煤在O_2/CO_2燃烧过程中的烟尘沉积量更小,且煤灰的沉积行为受到氧浓度的影响,当氧气浓度增加时,煤灰的沉积趋势加剧;NO、SO_2和蒸汽也会导致Hg~(2+)的比例增加。与空气气氛相比,富氧气氛下更大浓度的蒸汽在促进汞的氧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续富氧燃烧技术需在燃煤锅炉富氧燃烧技术优化、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拓展利用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工作,以期为富氧燃烧技术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1期 v.41;No.198 9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费天皓;王翔;侯宗余;陈国庆;
灵活深度调峰过程中二次再热机组的热损失情况尤为复杂。以某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汽轮机本体系统热力平衡图为基础,通过(火用)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不同热耗率验收(turbine heat acceptance, THA)工况下汽轮机系统超高、高、中和低压缸的(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0%THA负荷下超高、高、中和低压缸的(火用)损依次增大,低压缸的(火用)损是超高压缸的2.45倍;随着负荷降低,高、中、低压缸的(火用)损降低,而超高压缸的(火用)损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30%THA负荷最小);在40%~100%THA负荷时汽轮机组总(火用)效率约为86%,负荷降低到20%THA时总(火用)效率下降到81.0%,且在低负荷时总(火用)效率降低比较明显;超高、低压缸(火用)效率随负荷波动变化较大、负荷适应性差,节能潜力大;高、中压缸(火用)效率随负荷波动变化较小、负荷适应性好。研究结果将为深度调峰背景下的二次再热机组的优化设计和节能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41;No.198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阁玉;孟伟;白兆宇;叶明星;唐海峰;张立新;张一农;徐钢;
热电联产机组利用部分做功后蒸汽作为二次产品进行供暖或工业供汽,是一种深度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供汽流程与原发电流程如何匹配、电厂深度调峰时如何保证供汽稳定等问题。因此以某660 MW、带200 t/h、6.2 MPa、490℃大流量高参数供汽的燃煤发电机组为案例,对常规的主蒸汽减温减压、主蒸汽带背压机供汽、补汽阀耦合蒸汽引射器这3种供汽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和比较,根据所得收益选出最优方案。结果表明:补汽阀耦合蒸汽引射器方案及主蒸汽带背压机方案较常规方案都有一定节能效果,分别可使折合发电煤耗降低2.5~3.6 g(/kW·h)、1.4~3.0g(/kW·h),热电联产效率提升0.12%~0.42%、0.05%~0.24%,获得年节煤收益417.3万元和319.3万元,年化净收益357.3万元和169.3万元;主蒸汽带背压机方案因初始投资较高,回收期高达29.5 a,补汽阀耦合蒸汽引射器方案经济性较好,回收期仅需5.6 a,解决了常规供汽系统面对大流量、高参数供汽需求时能耗过高,损失过大的问题,实现了蒸汽能量的梯级利用,显著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
2025年01期 v.41;No.198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曲增杰;
常规高背压机组乏汽仅有热网循环水单一冷源,存在以热定电的供热灵活性限制。凝汽器分区运行可实现热网循环水和冷却循环水双冷源,是提高高背压机组运行灵活性的有效手段,但会增加机组冷源损失,影响供热经济性。为提升凝汽器分区运行经济性,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300 MW等级高背压机组凝汽器分区运行热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凝汽器分区运行对高背压机组运行灵活性和经济性的影响特性,研究了影响凝汽器分区运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凝汽器分区运行经济性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相比常规高背压机组,供热负荷1 400 GJ/h时,分区运行时可提升机组顶峰出力38 MW,供热煤耗下降0.7 kg/GJ,但机组余热回收比下降0.18;当供热负荷为950 GJ/h时,分区运行可提升机组顶峰出力141.5 MW,供热煤耗下降1.6 kg/GJ,但机组余热回收比下降0.42。冷却循环水量是影响分区运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在适应机组相同热电负荷条件下,冷却循环水量为27 513 t/h时,机组余热回收比为0.16,供热煤耗为37 kg/GJ;冷却循环水量为4 355 t/h时,机组余热回收比为0.39,供热煤耗为19 kg/GJ;低循环水量下机组的余热回收比提升0.23,供热煤耗下降18 kg/GJ。分区运行时应合理控制冷却循环水量,确保机组余热回收比例在经济临界值以上。
2025年01期 v.41;No.198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浩宇;李德波;方立军;陈谋万;郑浩奕;阚伟民;
为提高电厂调峰及低负荷运行的稳定性,基于某电厂锅炉汽轮机设备以及运行数据,使用Ebsilon16.4软件开展了抽汽加热风粉混合物的变负荷模拟研究。采用四级抽汽加热一次风煤粉混合物,进行不同风粉温度、不同负荷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换热器出口风粉温度越高,抽汽量越高,机组发电量越低,但机组的标准煤耗率也在降低,这是因为抽汽加热风粉对整个电厂系统起到了与回热加热器相同的作用,减少了凝汽器的冷端损失;考虑到换热器的成本、安装及燃烧器的安全,将风粉加热至105℃为宜;在使用抽汽将煤粉加热至105℃的基础之上,对机组热耗率验收工况(turbine heat acceptance,THA),进行100%、75%、50%及40%工况的变负荷模拟,得出各个负荷所需抽汽量分别为2.11、1.61、1.13、0.87 kg/s;单位发电量下,风粉中一次风的质量所占比例越高所需抽汽量也就越高。随着机组负荷的降低,抽汽加热风粉降低机组标准煤耗率的效果略微升高,这是由于四级抽汽的品质随着机组负荷的降低而降低,使得低负荷下抽汽对机组影响相比于高负荷下更小,且低负荷下机组偏离设计参数造成标准煤耗率增大,导致相同发电量下,燃煤量提升,提高了加热所需热量,减少了凝汽器的冷端损失。
2025年01期 v.41;No.198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茂祝;王忠宝;孙勇;孙超凡;尹秋钰;
汽轮机稳定运行是保证电厂发电稳定的根本。汽轮机中组件较多,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其中推力轴承是保证转子与气缸相对位置的重要部分。在汽轮机运行过程中,推力轴承的工作状态是汽轮机能够稳定关键。为了明确某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推力轴承超温的原因,通过停机和翻瓦检查,观察相关运行参数,对推力轴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号轴承安装时出现偏差导致主轴间隙减小,加之2号轴承供油量减小,共同导致该轴承出现高温现象。进一步分析得出,机组停机后轴向位移负向变化引起轴承偏斜是导致该机组推力轴瓦超温的主要原因;运行过程中供油量的减少会导致润滑与冷却效果下降,引起超温现象。汽轮机组结构众多且相互配合,某一部件出现偏差时会产生连带反应,寻找问题原因及处理时,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寻找推力轴承高温原因并处理,对同类型机组汽轮机故障处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年01期 v.41;No.198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秋钰;方立军;陈刚;张宏亮;郑浩奕;柴勇权;
近年可再生能源并网数量激增,对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出严峻挑战,使用熔盐储热辅助电力系统调峰被许多学者重点研究。本文基于德国STEAG电力集团开发的Ebsilon 16.4版本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耦合熔盐储热与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力循环系统。研究该模型在50%热耗率验收(turbine heat acceptance,THA)工况时,不同抽气位置下,抽气比例变化对机组负荷的影响,最终使系统达到锅炉负荷50%,机组负荷30%的调峰目标。结果表明:抽取主流工质对系统负荷影响较大,但是不能满足调峰要求;抽取再热工质对系统负荷影响较小;单独抽取主流工质或再热工质都不能满足调峰要求,需要将两者结合,共同抽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与蒸汽循环方式不同,释热工况下无法提升机组负荷,但是可以利用熔盐热量节省燃煤消耗。总结得出:超临界二氧化碳与熔盐储热耦合,在储热工况下,可以有效调节机组负荷,增大调峰深度;释热工况下降低煤耗,提升经济性;但是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循环温度较高,释热过程会造成能量损失。
2025年01期 v.41;No.198 15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慧贤;康志忠;
为了解决当前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的难题,最大限度的发挥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更好实现热电解耦,本文介绍了低压缸微出力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热力系统,对低压缸微出力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详细分析了机组实施低压缸微出力改造后的供热能力、调峰能力、安全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在主蒸汽流量为1 081.6 t/h,低压缸进汽量为40 t/h工况下,机组最大供热量增加了85.61 MW。维持供热量不变,低压缸进汽量为40 t/h工况下,机组调峰能力约提高58 MW。对机组中排蝶阀实施升级改造,有效控制低压缸进汽量,机组最大供热保障能力达到472.73 MW。在保证机组安全运行,改造后供热季严寒期采用低压缸微出力工况运行,按某地严寒期时长为50 d,供热热价25元/GJ,可以增加收入约924.59万元,为提高机组运行的灵活性,扩大了机组的调峰范围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41;No.198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法华;
<正>四十载春秋更迭,四十年薪火相传。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电力科技与环保》始终坚持“倡导电力科技创新,报道先进电力技术,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传播动力工程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动态”的办刊宗旨,以“传播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优秀人才成长,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为发展目标,承蒙各位领导、编委、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共同见证发电行业在低碳清洁道路上的坚实步伐与辉煌成就。
2025年01期 v.41;No.198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晓平;马吉亮;
<正>2024年11月13日,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牵头,80多家机构共同编写的《2024年全球碳收支》报告在COP29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CO_2排放量将达到416亿吨,高于去年的406亿吨。其中中国的碳排放量约占1/3。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富氧燃烧,碳排放监测,超临界CO2循环发电等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受到全球高度关注。
2025年01期 v.41;No.198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德波;周怀春;
<正>随着我国风电、水电及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2020年装机容量占比中,煤电装机容量首次跌破50%。可见,在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下,我国发电目前处于由传统能源向新型清洁能源的转型阶段。
2025年01期 v.41;No.198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颖;
<正>一、全球发电装机容量及结构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装机容量达到94.36亿kW,较上年增长7.62%,增速上升1.08个百分点。全球火电、水电、核电、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46.65、14.11、4.16和28.35亿kW,分别占全球发电装机总量的49.44%、14.95%、4.41%和30.04%。火电类别中,燃煤、燃气、燃油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2、43、20.07和4.14亿kW,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23.77%、21.27%和4.39%;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别中,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0.15亿kW和16.10亿kW,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10.76%和17.06%,均较2022年进一步扩大。
2025年01期 v.41;No.198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